“数”造招投标新机遇——陕西西安以数字技术创新引领公共资源交易新时代

  • 2025.01.09
  • 来源:陕西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
  • [ 打印 ]
  陕西省西安市以数字赋能推动招标投标降本增效,打造公平便利公共资源交易环境。西安市以深化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为抓手,聚焦构建统一规范、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推进交易模式优化、交易环节再造等方面改革创新,持续降低招投标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要素保障能力,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1—11月,全市公共资源交易量4625项,交易额2124.66亿元,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网站、《中国数字交易白皮书》宣传推广,并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进行了经验介绍。
  一、强化数智赋能,提升交易活动便利性。围绕有效突破传统招标投标活动受地域、时间、人员等方面因素限制,加速推进“互联网+招标投标”改革,提升公共资源交易便利度。一是推出“智慧移动+指尖交易”。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智慧移动交易系统(西安交易APP),实现CA认证办理、招标文件下载、投标文件上传、远程扫码解密、开标全过程参与等招投标事项手机端移动办理。截至2024年11月,移动交易系统累计完成项目270个、交易额76.39亿元。二是推行交易合同网上签署。在全国率先开发交易合同网签系统,支持合同在线签署、合同管理、合同存证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由“企业跑腿”转变为“信息跑路”,实现企业签订合同“不见面、零距离、零跑腿”,合同签署时长由平均30天缩短至10天。2024年1—11月,全市已有376个工程项目完成在线合同签署,合同金额128.24亿元。三是创新电子营业执照扫码认证。围绕解决企业参与招投标跨区域登录难、企业信息核验难、申请材料繁杂等问题,建立基于电子营业执照的招投标业务办理场景,投标企业可应用电子营业执照二维码,登录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交易系统,在招标采购领域全流程业务中实现电子营业执照登录、电子签章、签订合同等功能,实现交易业务跨地域、跨平台办理,企业信息免填写、材料免提交,有效提高交易主体参与招投标活动的便利度。
  二、推动模式创新,提升交易活动公平性。紧盯市场主体关注度最高的评审环节,积极创新评标模式,保障企业充分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切实维护招投标企业合法权益。一是创新“暗标盲评”评审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暗标盲评”电子化评审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屏蔽投标人信息、模块化生成评审内容、随机排列评审顺序、异地随机抽取专家组、实施项目盲评,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全市累计已有92个项目采用了该评标评审模式,有效促进了市场充分竞争,实现了“阳光交易”。二是常态化实施远程异地评标。围绕解决评审专家“熟面孔”问题,常态化实施远程异地评标,发起成立“黄河流域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联盟”,与13个省市的50家交易中心合作共建,连续举办三次合作论坛,实现跨区域招投标信息公开、专家共享、信用共享、证照上链、异地评标、一键互通,有效防范评标“找熟人”、暗箱操作等问题。2024年1—11月,组织开展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181场。三是全面运用电子化监管。强化招标投标智慧监管手段应用,对招投标活动实施全流程电子化在线监管,监督和指导全市各监管部门100%通过全省统一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办理招投标监管事项,实现了监管方式由传统现场监管向数字化监管的转变,确保公共资源交易过程透明公开、公平公正,有效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三、聚焦降低成本,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围绕解决传统招标投标活动企业成本高、压力大等痛点问题,在开标模式、担保环节推行创新改革,降低企业招标投标成本。一是推行“不见面开标”。在全市房建市政、交通、水利工程项目领域全面实施电子化交易,打破空间、时间限制,通过“线下不见面、线上面对面”的交易新模式组织项目开标,不见面开标率达100%,大幅降低企业人员、时间、交通等成本。2024年1—11月,累计开展不见面开标4768场次,减少投标人往返约7.8万人次,节约交易成本约9500万元。二是积极推进担保制度改革。对估算价在10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信用承诺方式替代投标保证金;对估算价1000万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按照最高不超过50万元收取投标保证金;对3年内没有失信记录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鼓励少收、免收投标保证金,有效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2024年1—11月,全市已有51个项目采用信用承诺替代投标保证金,为投标企业释放资金约2550万元。三是大力推广应用电子保函。将电子保函系统纳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与23家保函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申请、核准、支付、开具、使用的全流程电子化服务,投标企业无需多次往返金融机构与交易平台,线上即可查询办理进度及保函状态,克服纸质保函办理繁琐、存在泄密风险等弊端。2024年1—11月,已累计开具9234笔电子保函,累计担保金额达7.86亿元,担保率超过70%。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