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市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全域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决策部署,将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工程,坚持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系统推进数字青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走出了一条城市数据底座“实”、数据应用场景“多”、数字化转型生态“活”的全域数字化转型青岛路径。连续多年位列全国数字城市第一梯队。(连续四年进入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百强榜第一梯队,2023年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位列《中国新型智慧城市(SMILE指数)百强排名》全国第九位,入围“2024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名单)
一、看基础,全域数字化转型“硬件”不断夯实
(一)数据基础设施大动脉持续完善。统筹网络和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启动建设,开通北方首个规模化5G-A通感一体无线网,入选全国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移动网络质量专项评测综合成绩位列全国超特大城市首位。统筹“全市感知一张网”,建设涵盖430余种AI算法的“算法仓”,赋能城管、民政、住建、政法等10余个部门,推送各类事件350余万件,进一步扩大城市全域综合感知体系领先优势。统筹“全市算力一张网”,启动中国算力平台全国首个城市节点建设,在用标准机架总数5.7万余架,算力总规模超4100P,存力规模超8721P,赋能企业数量超3.6万家,助力奇智孔明、橡链云聊等20余个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统筹政务“智慧低空一张网”,布设整合56个全自动机场和26个无人机专业服务站点,围绕城管、住建、审批、审计等多个政务领域,打造了10余个政务创新应用场景,政务飞行成果超6万个,资金使用绩效提升超5倍。加快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推进水务、交通、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第10次打破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二)数据资源大循环持续健全。数据资源化不断深入,建成贯通省、市、区的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汇聚484个部门、416个应用系统的公共数据,数据量超2230亿条。依托青岛产业优势,形成海洋、工业、农业、橡胶等领域的高质量数据集(海洋数据汇聚量50PB占全国总量25%,卡奥斯汇聚工业数据26PB,农业数据汇聚量达6880万条、660.29TB,橡胶数据汇聚量1.1万亿条占行业总量30%)。数据流通利用成果丰硕,入选国家首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数据要素生态指数列全国第6位,形成“以公共数据运营撬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模式。打造6个公共数据运营专区,462个“数据要素×”典型场景。3个案例在“数据要素×”全国总决赛获奖,其中,卡奥斯物联科技团队获工业制造赛道第一名。数据资产化稳步推进,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试点,完成51.07亿条数据资源登记。71家企业启动数据资产入表,16家企业完成入表金额超8000万元。数据价值化蓬勃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数据要素领域财政支持政策,数据要素产业园引进培育数据企业92家。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上架数据产品、模型和算法384个,数据场内交易额累计超7700万元,纳入国家首批“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倡议”体系。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累计交易额超2000(2078)万元。完成全国首个交通运输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运营交易全链条试点落地。
二、看发展,全域数字化转型“场景”百花齐放
(一)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壮大。连续三年在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市中排名全省首位,全国第12位。2024年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同比增长17.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13.97%。数字产业化稳步向前,新增省级“产业大脑”3家,省级数字经济园区总量达10家。深入落实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聚焦产业集群建群强链,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视听电子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发布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加大数字终端、高端软件产品研发供给。海尔、海信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分别位列第4位、第7位。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截至目前,省级智能工厂总数达到46家,居全省首位。新增发布“工业赋能”“未来城市”场景清单500余个,累计达到5500余个。支持国家级“双跨”平台、特色专业型平台错位发展,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4个,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二)数字政府体系持续强化。“一网协同”运行有序,建立“全市一个数字机关”标准规范体系,推动406个业务系统全面接入“山东通”,实现机关办文、办会、办事“网上办”“掌上办”。积极推动大模型在政务领域应用,创新打造政务服务问答、智能问数、“数字公务”助手等智能应用场景。“一网通办”效能提升,依托“爱山东”平台,累计上线2062个服务应用,注册用户735万人,平均日活跃量45万人次。持续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重点打造137个“无证明”应用场景,1.3万项事项办理可共享应用电子证照,累计为市民办事减免提交纸质材料3800余万份。“一网统管”精准高效,创新领导驾驶舱应用,累计建设各类专题34个,实现2100项城市运行指标的综合展现和日常监测管理,为各级各部门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打造“城市管理一张网”,部署N个平台应用,实现“平时”的资源整合和网格管理,“战时”的靶向聚焦和联动指挥。
(三)数字社会建设持续扩面。智慧城市成色更足,我市成为全省首批五星级智慧城市标杆城市,累计建成超400个智慧社区,覆盖率达70%。“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智慧社区发展长效运营”案例入选国家数据局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数字家庭经验在全国推广。“双12”品牌更加响亮,在全国首创政务服务“一件事”和城市运行“一个场景”“双12”改革,在交通、社保、民政、教育、医疗等领域推出96个改革事项,累计减少办理环节超150个、减少材料超200种(份),办理效率平均提升60%。如,“全市一家医院”,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跨区域、跨层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累计接入医疗机构671家,已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5575万元。又如,“大数据辅助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作为人社部试点城市,我市实现工伤案件“远程速报”“自动判定”“远程调查”“远程鉴定”,累计辅助处理工伤案件8.4万个,发布全国首个劳动能力鉴定智能化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为全国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智能化、规范化提供了“青岛经验”。
三、看生态,全域数字化转型“活力”显著增强
(一)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构建数字青岛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数字青岛标准建设指南》,数字强省工程标准数量全省第一。印发实施《青岛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青岛数据资产登记评价中心运营模式全国推广,实现与厦门、武汉等十地数据资产登记互认。前三季度完成数字服务出口额超7659.5万美元。先后举办全国性数据要素供需对接会、公共数据运营大会等一系列会议活动。
(二)数字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产学研技术体系,依托崂山实验室、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虚拟现实创享中心等国字号创新中心,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累计7个场景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极视角首创全国最大算法商城,成为国家工信部揭榜挂帅人工智能平台方向唯一优胜单位。开展政务云原生应用实践,支撑680余个业务系统上云用云。
四、几点思考
一是布局“六个统筹”主动发力。强化机制、规划、项目、数据、平台、应用统筹,凝聚全市合力,久久为功推进数据事业。
二是坚持“三项改革”释放活力。以数为业,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数为芯,深入推进“一件事”“一个场景”多跨协同改革。以数为基,深入推进数据基础设施配置系统性改革。
三是打造五项“标杆工程”提升动力。聚焦“数据要素×”经济发展、政府治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治理五大领域,打造更多具有青岛特色的数据应用场景。
下一步,青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打造数字中国标杆实践区为引领,加快全域数字变革创新,将青岛打造为更便捷、更有温度的智慧城市标杆,勇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