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 激活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数字住建”内涵式发展

  • 2025.07.18
  • 来源:国家数据局
  • [ 打印 ]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数据已然跃升为关键生产要素,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字住建”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以“四好”建设为主线,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全面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内涵:数据驱动住建事业全方位变革
  政策层面,“数字住建”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构建统一、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打破传统住建领域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深度应用。打造部、省、市三级联动的“数字住建”工作平台,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这一部署从顶层设计上确立了数据要素在住建领域的核心地位。
  从政策导向来看,“数字住建”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以数据赋能为关键路径,推动住建领域治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从“分散管理”向“协同治理”升级。通过建立健全数据标准规范、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用性,为住建领域的科学决策、精准服务和高效监管提供坚实支撑。
  二、重点方向:以数字底座为基石,推动住建领域数智升级
  (一)夯实城市数字底座,筑牢数智化根基
  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需要技术底座的支撑,城市数字底座整合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市政设施等全域空间数据,以及人口、经济、社会等非空间数据,构建统一的时空大数据平台,为数字住房、数字工程等应用提供“数据富矿”。同时,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对底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构建城市运行态势感知模型,实时监测城市住建领域的关键指标,为城市治理提供“千里眼”“顺风耳”,提升城市对各类风险的预判和处置能力。
  (二)发展数字住房,重塑居住服务新范式
  数字住房建设以数据要素为核心,推动住房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在住房开发阶段,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精准定位住房供给类型与规模。在建设阶段,通过BIM技术与物联网设备的结合,实现施工过程的数字化管控,保障住房建设品质。在住房交易与管理阶段,搭建数字化住房服务平台,整合房源信息、交易数据、产权登记等数据,实现住房交易全程线上化、透明化。同时,基于住户行为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打造“人、房、服务”深度融合的数字生活场景,提升居民居住体验。
  (三)推进数字工程,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效能
  数字工程建设聚焦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转型,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工程管理流程。在项目策划阶段,通过分析历史工程数据、政策法规数据,实现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智能化评估。在设计阶段,利用AI辅助设计工具与BIM技术的协同,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减少设计变更。在施工阶段,部署物联网感知设备采集施工现场的人员、机械、物料等数据,实现对施工安全、进度、质量的实时监管。在运维阶段,建立工程运维数字档案,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设施故障,实现主动运维、精准运维,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四)打造数字城市,提升城市协同管理水平
  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要打破城市“数据孤岛”的壁垒,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将分散在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的碎片化信息串联成完整的数据链条,这种跨领域的数据融合,让城市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协同效率提升的同时,也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时,发展数智融合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等线上线下一体化,通过AI客服、智能审批等提升服务效率,让群众享受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赋能数字村镇,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数字村镇建设聚焦乡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通过采集村镇地理信息、房屋数据、产业数据等,构建村镇数字孪生模型,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在乡村住房建设方面,推广适合乡村的数字化设计标准,利用大数据指导农房建设,提升农房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依托数字技术推动村镇公共服务升级,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数字平台、乡村治理数字化系统,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三、价值与展望:开启住建数字化新征程
  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在城市治理领域赛道的深度应用,正在激活住建领域的发展新动能。从短期来看,通过数据赋能提升了住建领域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了行政成本和社会运行成本。从长期来看,将推动住建领域形成数据驱动的创新生态,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数据要素在住建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数字住房将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数字工程将迈向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数字城市将达成“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治理愿景。这一过程中,需要持续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健全数据共享机制,让数据要素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充分释放乘数价值,为住建领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
  周小平 北京建筑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