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 强化标准引领,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

  • 2025.11.03
  • 来源:国家数据局
  • [ 打印 ]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是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近日,《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发改数据〔2025〕1306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印发。《行动计划》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发改数据〔2024〕66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进一步落实与延伸。《行动计划》提出了六大专项行动,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指明了实施路径和方向。《行动计划》要求从数字底座、转型场景、运营运维等方面加快形成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标准规范体系,以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成熟度、三类服务主体评价等标准为重点,充分发挥标准作为适数化制度的保障作用,助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
  一、以标准化构筑统筹集约数字底座,支撑数字化转型基础环境建设
  《行动计划》指出“实施数字化转型筑基行动,打造统筹集约数字底座”,为各地开展数字底座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作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环境,数字底座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载体,从基础设施、数据供给、资源调度、安全防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技术保障。城市数字底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可以统一业内数字底座及相关组成要素的认识,发挥“粘合剂”作用,支撑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一体化、集成化演进。
  以标准促进互联互通,推进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为上层应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能力,是支撑城市各项智能化服务的关键。《行动计划》注重感知、网络、算力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物联、数联、智联”,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城市由交通、能源、环境等诸多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都遵循不同的技术细节和要求。通过标准提供一套共同的语言和框架,保障不同技术和架构之间的互操作性,使得各系统和服务实现无缝协作,降低跨领域、跨系统互通难度,提高整个城市的运行效率。同时,通过促进技术框架的开放与兼容,既有助于降低技术集成成本,增强各系统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也有助于鼓励更多企事业单位参与进来,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
  以标准提供制度保障,提升城市数据资源有效供给水平。数据资源是实现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愿景的核心要素。《行动计划》开篇便指出要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协同优化、复用增效和融合创新作用,这一总体要求贯穿全文。《行动计划》注重提升数据资源供给能力,强调制度建设、目录管理、数据回流、安全流通,既要求规范化建设,也鼓励探索性建设。标准化既能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也能促进数据共享与交换,助力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通过定义统一的数据分类、数据格式、编码规则、元数据标准,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提高数据质量,保障数据有用性。通过建立统一的共享规则与机制,注重基层实践的适配性,针对地域差异精简流程、弥合供需断层,可以确保数据在底层的可触达与可应用,保障数据可用性。通过统一数据标识、接口协议与目录描述规范,确保跨系统数据可操作、可关联、可理解,降低数据利用门槛,将互操作能力转化为易访问、易解读的数据资源,保障数据易用性。
  以标准规范中枢建设,实现城市数字资源一站式调度。经过多年实践,各地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城市智能中枢建设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数字底座建设方案。城市智能中枢发挥着对云、网、算力、数据、组件、算法、模型等数字资源进行统一调度与管理的“大脑”角色,提供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协同高效处置、调度敏捷响应、平急快速切换等智能化服务。《行动计划》以城市智能中枢建设为切入,引导各地打造城市共性技术能力支撑体系,推进数字资源共享复用。要发挥标准在引导和规范城市智能中枢建设方面的“样板”作用,统一内涵与边界,形成整体功能架构,提出中枢能力指标体系“仪表盘”,明确数据汇聚治理要求,引导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指引城市智能体规范发展,减少资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
  以标准管控潜在风险,加强城市网络与数据一体化安全防护。数字技术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广泛应用,在有效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效率与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安全挑战。比如,物联网设备漏洞、数据泄密、数据滥用、隐私泄露、数据跨境流通隐患、云平台攻击、通信网络安全隐患、量子计算威胁等重重风险不容忽视。《行动计划》提出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两个方面建立一体化的安全防护能力,尤其强调数据安全治理。构建覆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销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治理标准体系,并以机制促进标准应用,以标准为主体建立事前合规审查、事中风险防控与事后应急保障的协同机制,维护好数据安全治理与数据价值释放之间的平衡性,推动数据要素实现可控可享、善治善用的可持续循环。
  二、以标准化赋能数字场景创新,指引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实施
  《行动计划》指出到2027年底,数据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在城市智慧高效治理、便捷普惠服务、城市数字更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行动计划》以应用场景为牵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数据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数字技术与城市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度融合,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典型场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以场景化模块化建设样板引领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以标准推广最佳实践,增强市民获得感与幸福感。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宗旨,通过借助数字化手段面向政府、企业、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着力改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市民获得感是衡量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推动持续创新和发展的源动力。《行动计划》高度重视市民需求,相关内容覆盖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数字美好生活、城市数字更新三大专项行动,占据了六大专项行动的一半,是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的重中之重。借助标准形式吸纳地方最佳实践经验,有助于构建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和预警体系,固化民意速办模式,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提高平急联动协同能力。以标准为载体,从服务的便捷度、丰富度、覆盖度、集成度、满意度、安全性等角度提出城市公共服务指标,为各地构建智能化服务提供系统参考和依据。围绕典型场景智能化服务需求分析、方案制定、项目实施等全过程,以标准提供方法论指导、技术规范,可以快速复用先进经验,保障建设质量,有效规避低水平建设、重复投资等问题。
  以标准激活数据动能,释放产城融合创新活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为产业集聚、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数字新技术、新产品集成创新和应用搭建验证和推广平台。《行动计划》突出数字化赋能产城融合发展,强化场景开放创新,鼓励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以标准支撑城市经济运行协同调度与监测体系建设,推进多元数据的全域汇聚与智能分析,提升宏观经济前瞻研判能力。以标准为牵引,基于先行地区的探索经验,提炼推广“数据即服务”“模型即服务”等新业态,总结产业社区、商业社区、数据产业集聚区、数字产业集群、数字服务跨区共享、惠企政策精准直达、产融高效对接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推动“一地创新,各地复用”。
  以标准指引数字更新,助力人居环境品质改善。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城市更新已从物质空间修补转向生活方式、治理模式、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变革。《行动计划》将城市数字更新作为独立的重点领域进行整体推动,从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更新改造、智慧社区建设两方面提出了系统性要求。城市数字更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标准通过发挥规范流程、促进协同、引导创新等作用,为避免城市数字更新无序化、碎片化、低质化提供核心支撑。通过提出系统性、前瞻性的城市数字更新建设指引,统一城市数字更新内涵,明确规划、建设、运营等环节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可以为地方提供“操作指南”,确保各地有章可循、循序推进。城市数字更新涉及多部门、多主体、多系统,制定城市级智能终端感知体系部署要求、感知设备数据接口、网络传输协议、数据格式等标准,可以提升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管理水平,避免形成数据孤岛、技术壁垒。以标准引导社区服务模式创新,促进数字技术赋能托育助老、亲子阅读、社区康养等服务,打造数字惠民服务生活圈。
  三、以标准化推进适数化改革,保障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
  《行动计划》提出“开展适数化改革创新行动,破除数字化转型制度堵点”,并明确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适数化制度作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撑体系,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与模式优化,为城市数字化发展提供体制机制、运营运维、标准规范等全方位保障,助力实现更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生活环境。全域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建设发挥着“指南针”的作用,构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良性可持续发展生态。
  以标准体系为支撑,促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规范化发展。标准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在促进城市数据融通与开发利用、保障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质量与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以“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急用先行”为基本原则,构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围绕基础通用、城市数字化底座、数字化转型应用、建设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设计标准体系框架,编制《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可全面指导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领域关键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和落地实施,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前瞻性,推动实现“管理规范、设施统建、数据共享、组件复用”的目标,为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以关键标准为抓手,充分发挥标准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加速《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成熟度模型》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围绕适数化改革、数字底座、数字公共服务、数字治理、产城融合等维度构建迭代化演进提升路径,明确不同级别关键评判依据,为各地方诊断评估、对症下药提供了说明书。制定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规划咨询、建设实施、运营运维三类服务主体评价标准,构建全面、客观、动态的服务主体评估指标,形成闭环管理体系,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优化资源配置、行业监管、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围绕城市数字化底座、城市智能中枢、城市数字更新、城市感知体系、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城市智能体、城市数据有效利用等制定建设指南、评价指标、技术架构,可以指导各地项目建设实施,保障建设质量。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术语》《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技术参考模型》等基础标准制修订工作,统一概念与技术路线,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规范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以国际标准为载体,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力。国际标准是技术和方案的载体,是各国城市、企业共同遵循的权威出版物。我国通过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既可以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也可以学习他国经验,助力企业技术与产品出海。当前,我国城市数字底座、城市数据模型、城市数据开发利用等技术方案和产品,已经提炼转化为一系列国际标准,同时围绕城市智能中枢、城市数字孪生、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等国家标准成果推出了外文版,以标准形式向全球推广宣传我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理念和方案。建议持续培育国际标准化人才,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企业、城市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做好国际国内标准协同,形成国际国内标准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依托“一带一路”“金砖”等平台深化国际标准合作,建立城市间合作平台,助力产业走出去。
  作者: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 范科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