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之十 | 上海徐汇:构建“三体城市”治理系统 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

  • 2025.01.04
  • 来源:国家数据局
  • [ 打印 ]
  一、案例简介
  作为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上海徐汇区面临所有超大城市共同困扰,为了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徐汇区积极探索“三体城市”的治理系统,即现代城区治理的数据智能体、智慧有机体与价值共同体,努力破解超大城市的治理难题。
  二、主要举措
  (一)构建“数据智能体”,打造城市“技术内核”。“数据智能体”是一个可演化的生命体,核心组成包括数据中心、感知体系和算法工厂,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感知、会计算、能思考”。数据中心作为心脏,“无所不有”归集数据,源源不断地输出新鲜血液。感知体系作为躯干,“无所不在”采集数据,是鲜活数据产生的源头。算法工厂作为大脑,“无所不能”应用数据,通过模型分析加工做出相应指令。
  (二)构建“智慧有机体”,打造城市“服务内核”。智慧有机体围绕民生诉求,将“发声者、响应者、处置工具”联动起来,实现城市的“会聆听、快响应、强执行”。“一条为民热线”是“智慧有机体”的前台,连接“发声者”。“一部处置终端”是“智慧有机体”的中台,对应“处置工具”,让前端受理和后端办理“秒级”衔接。“一支融合队伍”是“智慧有机体”的后台,对应“响应者”。
  (三)构建“价值共同体”,打造城市“平台内核”。价值共同体依靠“城运平台”的“技术赋能”价值,强化“事件中心”的“流程再造”价值,最终实现“场景体系”的“实战实用”价值。
  三、应用实效
  (一)理念创新,部署“大场景”发展体系。通过流程再造、数据对接,打造形成系列覆盖范围全、溢出效应强、多跨协同足的“大场景”。目前已推出“大爱无疆”“大治无声”“大安无形”“大商有智”“大营有道”“大建至简”“大管至优”7大场景。
  (二)机制创新,探索“三大会战”协同。春季会战,以条线部门为主,组建了一支近130人的战队,建成了28个场景;夏季会战,各街镇“揭榜挂帅”上报开发意愿,最终确定13个场景;秋季会战,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数字治理场景。
  (三)技术创新,夯实集约数字底座。坚持云、网、数、边、端、安“六统一”,夯实算力底座、应用底座、数据底座、安全底座、工具底座、开发底座六大集约数字底座。其中,数据底座已汇聚76个部门、3960张表,数据接口1052个,累计调用3.2亿次,数据流通交换总数累计达419.8亿条。算力底座共产生了337种24万余模型,构建20种235万实体类知识图谱、21种234万关系型知识图谱。

图1“三体城市”示意图
  四、特色亮点
  (一)“数字孪生”助力“观管服”立体化跃升。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区“观、管、服”立体化跃升。一是将城市“立起来”,呈现“可阅读”建筑。全区已建成统一的GIS地图,接入9大类、45中类、136小类的基础地理要素编码,以及10万个“城市家具”要素编码。二是让治理“活起来”,实现“挂图式”作战。按照城市管理单元和空间范围,划分形成街镇、居委、小区等多级“块单元”,赋能“以图管片、挂图作战”,推演政策效果,形成预警预案。
  (二)“办件中心”建成政务服务“全过程运营体系”。一是全数据覆盖,实现“多面”资源集聚。汇聚了全区289个窗口、34个自助办理点、PC端、手机端的政务服务数据。二是大模型驱动,实现“主动”场景拓展。建立了8大数据模型,对44万条办件数据进行了智能自检,并生成工单整改。三是全过程管控,实现“一体”流程变革。自上线以来,政务服务超时办件整体下降了80%,高频事项的平均跑动次数减少了38%。
  (三)“六统一”统筹集约项目审核模式。执行“六统一”建设要求,加大统筹管理力度,提升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各部门按照“1+N”原则进行信息化业务统筹整合,深化数字孪生、融合通信等共性基础能力平台,供各部门建设复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