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之十一 | 北京:数据专区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创新模式

  • 2025.01.05
  • 来源:国家数据局
  • [ 打印 ]
  一、案例简介
  北京市提出政企数据融合共用的“数据专区”模式,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新范式。目前,规划建设了金融、位置等10余个专区,聚集了数据提供方、技术开发方、数据服务方、数据运营方、数据应用方、数据监管方等多类角色,政务和社会数据流通规模超3000亿条,在普惠金融、城市运行、交通治理、经济运行监测调度等70余个典型场景形成了规模化应用,构筑了超大城市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群。
  二、主要举措
  (一)设计“多元协同”授权体系,强化数据流通全程管控。多级多粒度动态授权保障专区数据安全。针对公共数据流通主体角色多样、权属关系复杂、管理环节众多造成的管控难题,应用多级多粒度动态授权管控技术,实现对专区数据编目、授权、治理、服务、备案、反哺等14个环节的全流程安全管控。
  (二)构建“可信流通”基础设施,加速跨系统多源数据融合。跨系统多源数据流通推动专区融合计算。面对不同类型专区中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平台型企业、电信运营商及生态企业等多参与方带来的跨云跨网多源数据融合计算挑战,建立了城市级“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体系,支撑各数据专区统一开展大规模分布式数据授权和计算。
  (三)应用“开放兼容”隐私算法,促进跨场景应用无缝对接。异构隐私算法适配促进专区跨场景应用。面对大多厂商隐私计算平台采用闭源异构架构造成的技术实现原理差异大、运维成本高、“黑盒”接入模式带来的安全管理风险等问题,专区应用异构隐私算法自适应匹配技术,基于沙箱环境完成跨平台的模型搭建试算,实现跨场景敏感数据的流通和开发利用。
  三、应用实效
  (一)数据专区引领:数据流通与价值释放的双重飞跃。数据专区有效解决了传统数据共享、开放等工作面临的困境,为构建多层次数据要素市场、促进全场景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金融专区赋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破冰之旅。金融数据专区累计接入14个部门的50亿条数据,累计为银行、保险、担保等68家机构提供服务,覆盖市场主体超过54万户,服务次数超过2.7亿次,支撑中小微企业贷款申请超8万笔、贷款金额超2600亿元。金融专区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现融资服务周期从按月到最快5分钟的转变。
  (三)位置专区显威: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精准化的科技支撑。位置专区持续对北京市全市域、16行政区、205家主要景区、60个重点商圈等重点区域人流开展常态监测,在基层服务治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及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保障、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识别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 北京市公共数据专区运行模式
  四、特色亮点
  (一)“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融合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授权运营、创新驱动。强化政府统筹和政策供给,充分发挥运营单位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政企数据融合应用场景和专区运营制度创新。
  (二)“场景导向敏捷响应”的应用策略。场景牵引、快速响应、多元共建、充分共享。通过建立有效的场景数据快速匹配机制,吸纳多种市场主体和数据、技术、资本等多元要素参与,打造多元主体共建平台,实现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的高效融合应用。
  (三)“稳妥推进安全为先”的建设路径。稳步试行、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安全为先。在金融、位置等已有专区建设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专区试点建设范围。加强监管和安全保障,充分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手段增强公共数据的可用、可信、可流通、可追溯水平,确保数据安全合规使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