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上海杨浦区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也是上海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科教人才资源集聚、创新氛围浓郁,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区域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杨浦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产城融合,立足“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大学+大厂”特色,着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主要举措
(一)坚持战略引领,着力构建“1234”数字经济产业体系。以数字经济为一个核心主导、“智能+”“互联网+”为两个重点方向、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四大新兴领域前瞻布局,实施产业集群培育、领英人才汇聚、创新生态营造、要素平台集成等四大行动计划,明确保障措施,有力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二)形成发展合力,完善发展数字经济工作机制。坚持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多方联动、产城融合,发挥“大学”前沿基础研究和“大厂”场景应用的叠加效应,围绕市委、市政府明确杨浦重点发展的“互联网平台”产业链和市级先导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链,积极与市有关部门、高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广泛开展合作。
(三)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北中南特色数字经济高地。在北部构建大创智地区数字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建设大创谷功能区,在南部滨江地区建设总部秀园,加快美团上海科技中心、哔哩哔哩新世代产业园、抖音集团上海滨江中心等重大功能载体建设。
三、应用实效
(一)激发数字活力,产业发展厚积成势。集聚数字经济企业7000余家,形成以头部平台企业为引领、细分领域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为中坚、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雁形企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2024年上半年增长21%,规模约占全市的五分之一,中心城区的三分之一。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中心城区第一。
(二)挖掘数字潜力,创新生态日趋完善。集聚区内高校数字经济相关院系12个,近年来每年有6-8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上海重点服务独角兽等榜单,累计新增数字经济上市企业13家,居中心城区前列水平。区内数字经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丰富活跃。
(三)释放数字红利,应用场景加快落地。打造“智慧睦邻”、数字教育、互联网+养老、便捷就医、社区“温暖云”、智慧停车等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推出“码上注”等“随申码”特色场景,248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2302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四、特色亮点
(一)完善产业链发展体系。将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细分为12条产业链,由区领导担任“链长”、相关职能部门任秘书长单位,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系统推进“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共振发展,实施专班推进、完善政策匹配、强化链式发展等措施。
(二)构建产业政策引领体系。印发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指引”,建立“1+N+3”产业政策体系,陆续出台科创策源、垂类大模型等专项政策。发布优化营商环境7.0版改革方案,推出5方面150项举措。
(三)提升创新策源效能体系。主动承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创新策源溢出,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入和支持建设丘成桐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大陆集团、华为与同济大学共建创新联合体,启迪之星建设高质量孵化器。
(四)打造应用场景开放体系。支持美团、京东达达等开拓无人机低空物流配送场景,落地以智能回收机为终端的循环经济智能场景等,推动数字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杨浦落地应用。
(五)深化金融服务赋能体系。引导耐心资本参与区属国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发放金融征信领域数据资产的质押融资贷款,发布“数据资产增信因素模型”,聚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规模超千亿。
(六)优化人才环境支撑体系。推进新型产城融合新范式,聚焦人才安居、通勤便利等实际需求,实现人才“拎包入住”,促进人才与城区实现双向奔赴。实施“优质‘UP主’优享计划”,吸引B站等的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集聚杨浦。
图1 杨浦滨江数字经济“总部秀园”规划意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