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之四十一 | 长沙:数字赋能城市生命线安全 科学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 2025.01.20
  • 来源:国家数据局
  • [ 打印 ]
  一、案例简介
  长沙市通过构建“1+1+N”城市生命线安全管理体系,以数据资源管理、城域物联网及CIM平台等共性基础平台为支撑底座,建设覆盖全市、统筹融合、统一接入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中枢,打造燃气、供排水等重点专项应用,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动态的城市生命线管理与保障长效机制,形成一张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治理的立体化城市安全网,实现“统一高效、指挥可靠、快速协同”的城市生命线安全管理和风险主动防控新模式。

图1 长沙城市生命线管理系统
  二、主要举措
  (一)科学谋划,整合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城域物联网、CIM等共性基础支撑底座,搭建集综合监控、预警预报、科学调度于一体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管平台;二是建立涵盖物联感知终端建设、管理、应用、运维的通用服务体系;三是整合多领域前端感知设备、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形成精细前端感知、精准风险定位、专业评估研判、协同预警联动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与管理模式。
  (二)统筹集约,协同推进。一是政企协同,通过统筹集约建设开展资源整合和统筹调度,形成“政府部门+市属国企”业务联动机制,有效破解资源调度难点;二是数据共享,管理上通过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制定发布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方式上依托数据资源平台的处理能力,多措并举破解数据归集难题。
  三、应用实效
  (一)多源归集,数据融合。
燃气领域,识别燃气重点风险管网10.34公里,优化选点布设200套监测设备;城市内涝领域,结合风云四气象卫星、气象雨量雷达、309个气象观测站、95个电子水尺、31路易涝点视频等数据,将降雨预报网格精度提升278倍;流域洪水领域,汇聚测雨雷达短临降雨、301个水位雨量站数据,构建包含水下、地面、低空的三维场景,融合形成全流域的空天地数据底板。
  (二)构建模型,精准预警。燃气领域,构建沼气辨别、泄露溯源及扩散模型,快速识别燃气和沼气聚集、溯源判定泄漏点、确定疏散范围和评估爆炸影响,辅助现场抢险处置和防控;城市内涝领域,构建包含精细测雨、外洪内涝、风险评估能力的城市内涝大模型,实现雨前一小时内稳定准确预报,将准确度从原来的雨前一小时30%提升为70%。
  (三)一图统览,科学处置。整体实现安全态势一图感知,建立预警处置机制。燃气领域,系统上线以来发现1起燃气泄漏和6起沼气聚集;城市内涝领域,联动长沙市排水事务中心,在2024年6月24日防汛实战中,精准预测中43个内涝积水点,实时内涝预警信息命中率达68%以上。
  四、特色亮点
  (一)系统规划,重点突破。
一是“大框架”顶层设计,将城市生命线工程融入城市“一网统管”框架,建立了“即时发现问题、快速到达处置、跟踪监督问效”的安全管理体系,让城市安全管理从“九龙治水”向“攥指成拳”彻底转变;二是“小切口”重点突破,聚焦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突出问题和长沙实际,选择在涉及群体安全的燃气、排水、城市内涝、流域洪水等领域重点突破。

图2 实战预警
  (二)夯实底座,多维支撑。一是构建全市统一感知底座,建设全市统一的城域物联网平台,整合汇聚11个单位、42类近10万个感知设备;二是夯实数据资源汇聚底座,建设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汇聚政务数据总计276亿条,支持跨部门调用50多亿次;三是打造数字孪生时空底座,通过CIM平台汇聚融合全市1694类数据资源,构建涵盖GIS、BIM的560km2城市精细化数字孪生底座,已提供1716个数据服务和23个功能服务。
  (三)统筹集约,市县共用。长沙市充分发挥统筹集约建设优势,从全局性谋划、集约化建设、整体性运营角度出发,一方面,充分依托共性基础平台能力,整合各相关业务系统能力和数据资源,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促进了数据互联互通,节约财政资金约1200万元;另一方面,通过市级平台向区县赋能,实现市区两级的平台有机统一和共享共用,进一步节约建设资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