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之四十三 | 合肥: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 2025.01.21
  • 来源:国家数据局
  • [ 打印 ]
  一、案例简介
  合肥市坚持科技赋能、源头治理,建成了以场景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运行安全网,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事故发生率下降60%,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高,构建“韧性安全城市”新业态。
  二、主要举措
  (一)抓基础,夯实安全数据“底座”。累计普查各类地下管网9万公里、945平方公里地上建筑物,建立覆盖地上地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库,夯实安全工程数据“底座”。
  (二)抓标准,建立安全技术规范。制定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技术、监测运营等标准规范体系,指导全省风险评估、工程设计、物联网建设、监测中心建设与运行、工程项目管理。
  (三)抓建设,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1+16”运行体系。推动建设“1”个省级监管平台,形成了规模化城市线安全运行数据中心,监测覆盖16个设区市的燃气相邻空间、供排水管网、桥梁等。
  (四)抓机制,统筹凝聚建设合力。充分发挥高校院所技术优势,在人才队伍、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持续发力,组建由80余家优质企业组成的建设联合体,创新“保险+科技+服务”全过程闭环模式,为城市生命线安全提供强劲创新动力。
  (五)抓产业,培育打造城市安全产业集群。推动组建省部校企共建的城市生命线工业互联网公司,构建全行业各类市场主体紧密合作、高效协同的发展局面,已集聚300多家重点企业,获批综合类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图1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架构图
  三、应用实效
  (一)抓实“一图览”,实现风险可视化。通过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平台,自动汇聚前端感知信息,预警燃气泄漏险情489起,供水泄漏险情191起,桥梁结构损伤险情48起。
  (二)抓实“一网控”,实现监测智能化。通过9.8万套前端传感器实现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实现各类型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状态透彻感知、智慧分析、精准处置。
  (三)抓实“一体防”,实现处置联动化。通过监测中心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加推到行业主管部门和运管企业,第一时间由牵头行业部门协同抓好风险处置,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新型处置机制。
  (四)抓实“一表清”,实现保障精准化。建立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建设累计提供24.4万公里管线信息和分布态势,节约探测费6亿元,有效避免重复开挖和施工风险。
  (五)抓实“两朵云”,实现服务集成化。构建以生命线安全云、消防安全云“两朵云”为牵引的合作推广模式,安全技术和服务累计覆盖超过12万家企事业单位,接入面积超10亿平方米。
  四、特色亮点
  (一)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把为民治安作为“国之大者”。安徽省市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重大问题。合肥将城市安全产业作为重点产业链,成立城市安全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进产业发展和示范推广。
  (二)坚持创新引领、攻坚突破,把科技治安作为关键举措。合肥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打造公共安全领域产学研用基地,聚集一大批科研和技术创新人才,形成一整套风险评估理论体系,攻克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
  (三)坚持系统思维、立体管控,把一线治安作为主攻方向。始终把城市安全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把风险放在一线来解决,建立起立体化监测体系,解决好燃气泄漏触发火灾爆炸、供水泄漏引发路面塌陷等多灾种耦合难题,构筑起立体“前置防线”。
  (四)坚持协调联动、守土有责,把精准治安作为重要保障。创新设立全市统一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形成了动态监测、分析预警、联动处置、反馈总结的应急防控闭环机制,实现常见问题及时处理、疑难问题有效解决、风险防范关口主动前移。

图2 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中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