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沈阳市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聚焦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四大板块,建成燃气、危化、建筑等17个领域安全风险“1+N张图”和大、中、小三屏联动的39项业务功能,按照“监测—研判—预警—派单—督办—评估—通报”7个环节处置流程,实现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
二、主要举措
(一)科学规划高标准布局。2021年9月29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批复同意沈阳市作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全国首批试点。平台规划构建了“1+1+5+N”建设模式,即成立1个监测预警中心,建成1个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包含5个高风险领域和N个行业领域。竭力将平台打造成一部城市安全体检CT机,每天把城市机体扫描一遍,把风险隐患排查一遍,把办结任务复核一遍,把处置效果评估一遍,不断提升城市安全免疫力。
(二)凝心聚力高效能推进。市委、市政府将平台建设纳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数字沈阳重点任务。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组织20个部门(单位)挂图作战,高质高效完成平台建设。设立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中心,编制36人,作为平台运营机构,保障监测预警工作常态化运转。
(三)聚焦实战高标准建设。发挥平台数据资源聚合优势,构建多灾种、多技术耦合预警模型,强化平台多场景、多行业、多因素叠加分析能力。规划建设燃气爆炸、暴雨灾害、城市内涝等14个模型,通过数据深度应用和风险耦合分析,推演风险变化趋势和影响范围。同步提升平台数据分析、视频识别等功能,为处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四)集成碰撞高质量感知。平台共接入各类物联感知设备15.6万套,接入视频监控11.6万路,整合基础地理信息图层69个、气象信息12类,汇聚数据总量60.16亿条,全面打通部门之间城市安全风险信息孤岛。平台自动对各类数据感知扫描、碰撞比对,对发现的异常信息及时跟踪分析研判、预警处置闭环管理。
图1 平台建设模式
三、应用实效
(一)机制并行,强化平台运行实效。同步建立健全平台运行机制,按照“小事分流、大事统筹”原则,对一、二级预警(重要警情),市监测预警中心统筹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联动处置;对三、四级预警(一般警情),由行业监管部门和属地负责有效响应。市监测预警中心7×24小时值班值守,定期发布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督促相关单位核实信息、反馈结果、落实措施。
(二)数据赋能,提升平台实战能力。截至目前,平台日均数据碰撞2000万条,共接收报警信息305万余条,发布预警信息7817条,督办处置风险2208次,发布风险评估报告120期655份,成功化解安全风险140起。特别是2024年中高考期间,及时运用平台预警处置1起燃气管网点泄漏报警事件,确保中高考期间安全风险可控。
四、特色亮点
(一)坚持大兵团集成作战,为平台建设实效提供强力支持。
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联动的大兵团作战模式,实现数据高效整合和技术深度融合。通过部门高效协同、精准对接,全市城市安全风险数据库基本建成,建立起市监测预警中心与多部门、多层级、多领域的联动响应处置机制,实现智能监测、分级预警、依责响应。
(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研发,为平台建设实效提供高效路径。平台建设充分复用已有信息化成果,积极探索节俭、集约、高效的建设模式。因地制宜选择平台运营模式,成立市监测预警中心,保障平台运行可持续发展。紧盯数据资源汇聚融合,推动部门间数据融合互动、融通互补,为平台实战运行提供数据动力。
(三)坚持专业团队运行保障,为平台建设实效提供不竭动力。聘请专业团队深入实地调研,科学规划顶层设计。组织部门业务骨干深度参与平台建设,提供专业支持。组建运营团队同步参与平台研发,便于熟悉业务流程模式。与驻沈高校开展战略合作,6大类应急管理专家为风险研判和应对处置提供智力支撑,助力平台实战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