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之七 | 莆田:打造一体化智能中枢 实现“一图慧治”的市域治理新变革

  • 2025.01.03
  • 来源:国家数据局
  • [ 打印 ]
  一、案例简介
  莆田市创新“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工作模式,以系统化、集约化思维建设“大集中、大整合、高共享”应用平台,推动数据集成开发、共享应用,构建全局互联互通、全量数据汇聚、全域业务协同的运行体系,建立以用促建、以评促用的长效机制,统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变革。

图1 “全市一张图”经验总结
  二、主要举措
  (一)业务系统全聚合。针对部门间应用割裂、封闭独立等问题,运用“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架构打造智能中枢,以高精度天地图为底图,聚合各级各部门112个信息系统,汇聚65.26亿条公共数据,接入11.2万路视频监控,协同开发458个场景,推动56个部门图上办公。

图2 “全市一张图”逻辑架构图
  (二)政务数据全下沉。针对跨层级、跨部门数据难共享、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将原本沉淀的上级部门数据按照区划联动切分下沉到7个县(区)管委会、54个镇(街)、973个村(居),做到从基层干部到市领导使用同一个平台,人手“一本数据账”,实现数据融合贯通,为基层减负增效。
  (三)协同机制全贯通。针对市域治理领域存在各自为政,协同难、响应慢等问题,构建“空、天、地、人”一体化指挥体系,突破时空限制,开发“智能语音”、“线上会商”、“互动交流”等功能,广泛应用于防汛防台、基层治理、纠纷化解、企业服务等领域,做到多跨指挥、一键响应。
  (四)标准规范全引领。针对部门间数字化建设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不一等问题,制定了14个标准规范,用于整合各级各部门已有信息系统,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投资。出台考评办法鼓励部门创新应用、保持业务数据鲜活,确保创新模式可持续、可拓展。
  三、应用实效
  (一)赋能经济发展,激活产业新动能。平台已成为全市经济运行数据“活词典”“百宝箱”,动态感知经济运行态势,辅助决策施政,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13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一产一档”“一产一策”,助力强链补链延链。企业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实现政策“免申即享”、诉求“云端会商”。
  (二)助力基层治理,谱写智治新篇章。通过“组织重构、资源重整、力量重合、数据重聚”的工作模式,纵向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居-网格-单元六级管理体系,横向覆盖基层党建、文明创城、矛盾纠纷等重点工作,推动力量下沉到最小治理单元和最后责任主体。借力一张图数据资源优势,梳理、精简报表366张,实现一键制表、智能填报,赋能基层减负。
  (三)提升指挥效能,保持调度高运转。通过防汛防台全要素“建档”,涵盖水库、堤坝、避风点、地灾点、易涝点等1467个重点部位库,并融合雨情、水情、气象、物联感知、视频专题等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在线会商、科学研判、精准调度。创新应用“一张图+无人机”联动协作模式,及时发现火情300余起,做到防火防灾快速处置。
  四、特色亮点
  (一)以治促用,推动数据治理体系化。加强公共数据应汇尽汇、融合治理和开放开发,形成“一人一档”“一企一档”等基础库及各行业主题库,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共用。
  (二)以用促建,推动政务应用协同化。平台快速迭代建设,形成“一张图”标准规范,通过“微服务、组件化”推进各级各部门系统集约建设、数据互联互通,业务协同联动。
  (三)以点促面,推动创新场景实效化。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鼓励各部门运用平台能力打造一批“实用、管用、好用”的示范场景,切实破解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四)以评促效,推动数字改革常态化。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工作考评,推广典型应用,增强领导干部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