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警银网通”AI反诈数据标签
高质量数据集
推荐单位: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申报单位:恒安嘉新(北京)科技股份公司
一、背景
电信网络诈骗数据承载着诈骗行为的多维度特征信息,在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领域具有重大价值。针对当前数据源分散割裂、质量参差不齐、语义标签缺失、安全共享难度大的问题,本案例构建了“数据融合-智能标注-协同处置-生态运营”一体化的反诈数据治理体系,形成了一套高质量的涉诈多模态标签数据集,并基于此训练打造了具备诈骗识别、预警拦截、溯源打击等能力的AI反诈平台,可支撑案件研判、预警劝阻、行业联防等实战需求。
总体技术架构
二、方案和成效
一是构建多模态反诈数据融合技术,筑牢高质量数据基础。针对原始数据分散、质量不一的问题,综合运用NTA、DPI、区块链及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对“人员流、资金流、网络流、通信流”四维数据的高效整合与治理,建成千万级涉诈样本库,数据合格率和诈骗识别准确率均达99%。
二是建立智能化数据标签体系,实现精准反诈分析。针对语义缺失、标签稀疏问题,依托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多模态智能标签系统,支持实体画像与风险研判,自动化生成多维标签,覆盖率达95%以上,显著提升涉诈事件检测与处置效率。
三是打造协同化数据运营机制,保障数据安全共享。构建“融合反欺诈可信数据空间”,集成区块链、加密脱敏等技术,实现跨警、银、通、网的安全共享与协同处置,响应时间缩至3秒内,支撑12省市实战,累计挽回经济损失超60亿元。
四是创新实战化业务应用模式,提升跨行业联防效能。面向公安、银行、运营商等多类用户,形成监测预警、线索挖掘、溯源打击闭环体系,助力多地案发率下降超35%、财损率下降超12%,有力支撑国家反诈平台与生态建设。
三、创新点
一是技术创新驱动数据融合与智能识别。采用“警-银-网-通”四流多模态数据融合与AI智能分析技术,建立千万级高精度涉诈样本库,实现诈骗识别准确率99%,提升数据效用与响应速度。
二是模式创新构建跨域协同治理新范式。面向公安、银行、运营商及互联网企业等多方主体,构建一体化业务协同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形成社会共治的反诈新格局。
三是机制创新实现数据闭环与生态共建。依托融合反欺诈可信数据空间,建立“数据-模型-处置-反馈”闭环机制,推动技术国产化与标准建设,赋能12省市实战,提升整体防控效能。